有赞新零售社区

发帖
会员俱乐部»熙语说· 11月1日-为嘛公众号有粉丝有阅读,但就是卖不出去

[每日熙语说] 熙语说· 11月1日-为嘛公众号有粉丝有阅读,但就是卖不出去

有赞-熙语 2016-11-02 1480 浏览 0 评论 | 只看楼主 [打印]



把过往对传统电商/商业的理解,粗暴地迁移到公众号商业生态上,通常不仅伤害了用户,你货还卖不出去。在内容电商的世界里, 有个叫做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ing )的概念,正在改变用户对你产品的态度。


那天有学员在群里提到一个让很多新媒体人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公众号有粉丝,阅读也还可以,但付费(购买)转化率就不高呢

几分钟后,群里的答案大概分为这几类:

  • 商品不够好
  • 流量不够多
  • 销售文案不行


这些回答没有错,但很多淘宝做得不错的小伙伴也遇到这些问题,他们在淘宝时代就对这些问题有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只是这些方法在公众号里面好像失灵了。

为什么会出现失灵的情况?抛开商品本身的问题(毕竟很多品类依旧在微信里做出了爆款),问题出在“流量”和“文案”这两个关键词,它们已经不是我们以前理解的那样了。

一、为嘛公众号有粉丝有阅读,但就是卖不出去


1)电商公式与流量幻觉
解释这两个关键词之前,我们先温习一个电商的经典公式。

流量*转化率*客单价=成交额

电商无论多复杂,其运营运作都是围绕着这一公式来进行操作的。

在淘宝、京东的时代里,一旦你选好了商品,优化好了页面信息,转化率和客单价基本上就是稳定的。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全力以赴把流量引进来。

电商运营在这个阶段 90%的精力都在引流,阿里们也适时的提供了广告系统(直通车)、团购(聚划算)等引导流量的工具让你发挥各种想象力。

各种复杂的流量引导方式让这套打法登上了电商的顶峰。运营们沉迷在“只要流量大就能有好销量”的流量幻觉里,殊不知流量和广告正在悄然改变。

2)转化无效的诱因:流量大分化
在新媒体时代,流量有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从原来简单的流量,分成了“客流”和“人流”两种不同的类型的流量。

客流(passenger flow)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各类出行活动,借助各种交通工具形成的有目的流动。在商业环境里,就是指人们要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而寻找商品或服务的行为。

例如:

  • 我公司比较远,上班需要坐车,所以我去公交站;
  • 我家里纸巾用完了,需要补充纸巾,所以我去超市
  • 我下班饿了,需要找吃的,所以我去银记吃个肠粉


反映到淘宝环境里,你因为对某些商品有需求,从而搜索商品进行购买。在这种存有主动购买意识的状态下,你对商品的相关信息更加敏感,促成交易的成功率也更高。

而在公众号里,人们的购买意识被隐藏了,客流变成了无强烈意愿的“人流”。

这个理解起来很简单,当你在朋友圈里面看文章或视频的时候,你并不是来买什么东西的。你关心的是文章内容本身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好不好看以及我要不要转发。

和客流相比,此时的你(流量)对商品信息敏感度下降,一旦遇到商品信息,很有可能忽略掉(软广),或者产生排斥感(硬广),导致了你没有产生购买行为(转换率大大下降)。

流量从客流变成人流,就是为什么新媒体公众号转化出现问题的诱因,而加剧转化率失效的根本,是销售文案(广告)无效化。

3)在错误的时间遇见错误的广告
广告(Advertising)的英文原意为“注意”、“诱导”。我们写的销售文案,就是广告的一种。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写文案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方式:一种是穷尽创意雕琢文字美感,例如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的诚品书店系列文案,这是大多数广告公司的做法;另一种是梳理产品卖点,描述产品的功能与自身优势,这是大多数甲方公司的做法。

前者不仅要懂用户还要有文字和创意功底,坦白来说,大多数公司并没有配备拥有这类技能点的员工;后者简单易上手,将已有的元素排列组合,加上点套路即可出街。

事实上,很多品牌在采用后者的时候,纷纷踩了“陈述事实”这个坑。

例如:

  • 正宗五常大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 金罐加多宝,中国凉茶领导品牌。
  • 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古法老坛,九九八十一天发酵


这类文案在传统电商时代是奏效的,毕竟用户就是奔着买大米饮料方便面去的,一般都要货比三家。那么谁家的产品看上去简单粗暴的好,肯定是先入法眼。

但是放在微信的阅读环境,就不是一回事了。

你说的都是事实,可我现在只是在看文章啊,又不饿又不渴,我为什么要买方便面、买凉茶呢?这个广告对我根本就没有效果嘛。上一代的电子商务思维,在公众号的环境里就出现了视觉死角。

解决这个问题,老办法是抓不住新机会的,我们必须要重新去塑造“诱导”,激活用户的购买意识。 而许多自媒体人和内容创业公司恰好给了我们非常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场景塑造。

4)场景塑造激活用户购买意识
举个例子,美食公众号“文怡家常菜”曾经卖过一个售价 1500 元的砧板,文案稍长,接近 2000 字。在介绍产品之前,她描述了一段经历:几年前在香港相夫教子时,好友送了一款这样的砧板。香港是个潮湿之地,家里的别的砧板逐渐败退,唯独这块越发的好用,从不发霉,一直陪她默默地做出一顿顿饭,让丈夫健康,带孩子长大。


就是这么一段描写理想中的家庭主妇生活的文案,配上产品原有的卖点, 10 分钟之内销售了 1.5 万个砧板。要知道,这个砧板去年整个亚洲所有渠道的销售量加起来都不到 1 万。

如果你觉得这是孤例,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例子:

Flower plus 是一个卖鲜花的公众号,与以往礼品鲜花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提倡“用鲜花点亮平凡的生活”,销售日常鲜花。所以在公众号内容上,本质上还是销售鲜花,但每篇文案的开头都用了一种文艺的手法描述“鲜花能给你的生活带来阳光”。


持续描写有鲜花和阳光的生活,配上产品原有的卖点,Flower plus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吸引了超过 30 万用户,去年年底月销售额已经突破 2000 多万。

这两个例子同样都是在销售再普通不过的商品,只不过将产品和大家喜闻乐见的场景进行勾连,就能在用户脑海中产生链式反应: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拥有这样的生活——只需花不多的钱购买我就能实现这样的生活——买买买。

五)巧妙寻找产品的溢价原因
为什么场景描述能让转化率有明显的差异?

这里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叫“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芝加哥大学教授 Richard Thaler 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打个比方,4000 块钱的薪水,4000 块钱的年终奖和 4000 块钱的中奖彩票奖金,在经济学上虽然没有区别,但在普通人眼里却会导向不一样的消费决策。

同样道理,你花 100 块钱买个杯子只是为了喝水,和你 100 块钱买个杯子为了送给心爱的人,这 100 块钱实际上进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导致你觉得前者太贵,而对后者心甘情愿。

而对同样一个产品,场景描述和事实陈述之所以能让转化率产生差异,就在于这两者分别导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而通常而言,普通人对于“生活必需开支”的心理账户是客观理性思索再三的,一个杯子功能再逆天,如果你只是冲着实用和功能去购买,纠结半天之后可能的结果就是关掉购买页面想再好好考虑一下。

而我们对于“情感维系”、“个人发展”等非必需品的开支则显得大方。这个杯子要价 100?但是它高端大气上档次,拿去送礼逼格高,还能增进感情,太值了。

另一个方面,则是读者注意力在发生变化。信息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相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处在过剩的状态。那么如何在排山倒海的信息中抢夺到读者的眼球,则是推动文案转化的临门一脚。

每个商品都在夸自己有多好多好,这些叙述性的文字在读者眼里不带任何温度,也看不出差别。相反,一个有场景描述的文案,则带给读者一种有情感的体验。

6)结语

公众号文章的购买转化率低,以往的销售转化方式不见效,需要突破的是旧有的认知,重新理解“文案”和“流量”两者在公众号生态下的新定义。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消费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式的流量,而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个体。那么,你做好在微信上销售的准备了吗?




今天是学习计划第113天~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用手机打开
收藏 ···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扫码
    • 回复

    • 评分

    客服工作时间是9:00-18:00,客服妹子当前不在线,若不能及时回复请谅解。试试右上角的搜索吧,论坛有丰富的经验贴、公告贴,相信一定能够帮到您~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