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活跃度上升,仍是极重要的舆论发生地
从最新公布的微博2016年Q1财报可知,微博的月活用户攀升至2.61亿,日活用户达到1.2亿,对比上一个季度,用户增长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证实微博用户的活跃度仍在持续上升。虽然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的治理方法不断变化,对舆论调控举措不断深入,尤其是部分拥有千万粉丝的大号被查封后极度震撼了舆论场,导致舆情规律发生了些许变化,但从经验和近期舆情事件来看,微博仍是极为重要的舆论发声和传播场地,特别是用户活跃度快速上升之后,需极度重视。
代入感同理心成为突破圈层的基本情绪
舆论在民生舆情中总能找到共鸣,因为损害或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强烈的代入感更易激发网民同理心,让网民能够突破年龄、阶层、性别等圈层走到一起,去表达共同诉求,发泄共同的情感。和颐酒店暴露了全社会女性的人身安全问题,魏则西事件中的疾病误导,雷洋案的死因,人人都担心类似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相似的痛点更易引起全社会的恐慌,并刺激着网民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因此,如何减少民众恐惧感和无力感,是亟需谨慎思考的问题。
短视频、直播的崛起,草根生产力被激发 继微博、微信推出短视频功能后,5月13日,拥有秒拍、小咖秀的“一下科技”推出新应用“一直播”,并宣布和新浪微博达成合作,主播在“一直播”直播时,用户可以直接在微博观看、互动和打赏。媒介技术的进步在降低技术门槛的同时赋予群众自发生产内容更大的权利,并且激发了草根成为主播的热情。 在文字监控技术成熟的环境下,为了避免删帖封堵舆论的现象,视频无疑会成为新的舆论战地。事实上,许多舆情事件的信息源头都是草根群体发布的短视频或直播引发,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尤为突出。在此形势下,舆论形式会从文字到截图发展到视频内容,在目前无法便捷监控视频内容的情况下,舆论扩张会进入新阶段。
“标签化”操作、情感化表达极易挑动网友情绪
近年来,记者和媒体对如何报道新闻来抓住舆论眼球的做法越发娴熟,他们给舆情打上标签,先入为主的“标签化”操作虽将舆情扩大化了,却也成功转移了网民的关注焦点。如雷洋事件中,“人大硕士”、“新晋父亲”、“青年学者”、“涉嫌嫖娼”、“暴力执法”等标签,将雷洋形象标签化的同时也将事件本身标签化,极大地调动了包括网络大V在内的网民的参与情绪。
知乎等平台成为事件策划和传播的发源地
从近期的几起舆情事件中可以发现,舆论制造中心正在变得多样化。一方面微博微信平台的监管力度在加强,同时以公共意见领袖主导的舆论衍发生态发生一定程度标化;另一方面,知乎平台上高知人群的专业意见吸引了人群围观,知乎大V也充当起部分意见领袖的作用,而弹幕网不加限制的言论环境将网民的参与互动力度发挥到最大。 在此情形下,部分网民为了满足自身的表达欲望,从微博微信迁往其它平台,于是,在微博微信爆料刷屏的传统传播模式下,出现了以知乎为代表的其它平台成为社会敏感事件的信息原点、舆论发展推手的新现象,对舆情走势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专业领域人群参与提升舆论聚焦讨论热度
微博是人人可参与的“广场式”存在,微信是稍显封闭的“客厅式”交流,而知乎则是聚集社会精英的“沙龙”。与微博的名人、大 V 机制不同, 知乎通过知识和信息进行权力赋予,掌握知识、文化、文凭的人拥有这个社区中最核心的声誉和资本。当敏感事件初被搬上知乎平台,知乎中的知友依靠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纵深分析做出高质量的回答。他们旁征博引式的严谨推断剖析、认真负责的态度、货真价实的分享、积极主动的交流,使事件问答成为小型舆论场,也让其观点更具可信度,没那么容易被舆论煽动。
建立临时群组 加强凝聚力快速扩散信息
一群需求一致的网民,通过网络连接,迅速进行整合,建立如微信群、qq群等,在群里发言表达共同诉求,让民众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越来越靠近,大家的关系也在互动的过程中粘性越来越高,这种低成本凝聚力极高的扩散方式,在近期的某些舆情中表现尤其突出,部分地区的家长为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自发加入或自动兴建微信群,通过该纽带抒发意见表达情感,跨平台的“帝吧出征”,也具备此种特征。
舆情O2O倾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平台的连通,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运动进入新阶段。舆论事件中,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网民很快成为社交平台好友,聚集成“临时”群体,他们充分表达群体诉求的欲望,加上少数人的发起和组织,舆情有从线上到线下的趋势。 在具有地域性的突发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地域局限性,突发事件与当地民众利益相关性更高,群体成员代入感更强烈,因此更容易形成集体。与传统的社会运动不同,由新媒体连动的社会运动集结速度更快,由于信息的公开性,没有群体进入门槛,集结的人群可能常常超过组织者预期,容易引发暴力事件或安全问题,因此需要时刻关注舆情发展,积极应对。
女权专题升温 舆情达新高度
随着雷洋事件、张际勇事件持续占据舆论中心,部分网民不难发现,他们的妻子均在该案件中扮演了决定性的作用。她们主动借助社交平台发声喊冤,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上广大网民和意见领袖的关心与支持,一个个柔弱的女子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虽然妻子喊冤的事件并不鲜有,夏俊峰的妻子张晶也曾是轰动一时的舆论焦点,但近来接连不断的妻子喊冤案件持续占据话题榜,21世纪的女性面临家庭、社会多重身份的压力一直埋藏于社会现实中,在此形势下,我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不断受到冲击,有人高呼“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女权主义者,因为女权也是人权”,因此,女权运动或可达到历史新高度。
接力扩散明显 应对难度加大
面对负面舆情,有时删帖并不能起作用,部分网民显然已经习惯了网络删帖行为,他们不再致力于谴责网络删帖,而是默默转发下一条。网络删帖与网友自觉转发接力扩散明显,加大了舆情应对难度,不仅容易激发公众不满心理,让舆情发酵升级为现象级的公共事件和话题,还可能让应对处境更加被动,损害社会公信力。著名网络舆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沈阳也曾说过,“不少网民有截屏的习惯,即便删了可以再发。这促进政府要将舆情隐患努力通过民生服务和法律的执行力化解,而不是救火式的危机公关。”
舆情更迭迅速,失焦的同时也容易引发焦虑
两会以来,微博舆论场异常热闹,几乎不曾停歇,从3月份的“龙媒集团欠薪”、“阆中法院公开宣判农民工”、“非法疫苗”,4月份的“和颐酒店”、“魏则西死亡”,再到5月份“医生陈仲伟被打死”、“安徽‘丢肾’事件”、“雷洋案”等等,舆情一波接一波,每条生命的逝去都迅速转移了舆论的注意力,伴随着舆情迅速更迭的是舆论的失焦,舆论失焦容易引发公众的焦虑,可能会加剧社会彼此间的不信任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