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负责想东西,技术负责做东西,而运营则负责让用户使用之。但最终用户数、留存率等,则和所有人工作息息相关,因此难以避免的互相吐槽对方工作,我虽站在运营的角度,但不得不说产品经理承载着最大的压力,技术和产品对接,运营和产品对接,而产品则需要协调双方,首先自己明确做的方向,又要尽可能满足运营提出的合适需求,还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 记得有句话,即使产品是坨屎,运营也的想办法让用户吃下去还给好评,这句话虽然极端,但反映的其实是运营观。运营抱怨产品的同时,身边也经常听到XX是个好产品,可惜运营是一坨屎的言论。其实不仅运营工作,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位子,认清自己的能力。如同很多人抱怨体制内的工作,而我自己更是从体制内走出来的,可是这并不妨碍我认识的一些体制内的朋友,不安于现状,在体制内除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十分在乎自己的提升和学习。学习成长在哪都可以,只是一些环境更为适合,但不要轻易更换环境,谁知道会不会换到一个更差的呢。 当运营人员吐槽产品的同时,不知是否有好好的去了解自己运营的产品,分析用户需求及体验完整的产品功能,与其这样不如少说话多做事。 用户需求分析A 用户是谁——“谁”弄清楚产品的目标用户到底是哪些人。B 用户特征——“谁”分析目标用户的特征,角色分析,用户画像等。C 目标用户的需求——“什么需求”分析这些用户现在有什么样的需求,并结合市场现有情况,判断用户是否需要一个更好的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D解决方案——“什么办法”如果用户的这些需求在当前市场环境中无法得到更好地满足,那么分析这个产品提供的功能,能否满足并解决用户需求。这里主要从两方面去分析:一个是核心功能点,即在核心功能上有什么样的特色创新或者优势的地方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另外一个效果体验方面的,无论是视觉或者交互方面,是否又有哪些更好的体验。E 用户使用场景分析完前面几点后,那么我们就要分析用户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产品了,这款产品的用户使用场景有哪些,分别又是怎样的情况。 功能体验分析A宏观层面这个就是在整体上对所有页面进行一个把握和分析。比如,某个需求或任务对用户来说是否有必要?完成这个任务是否走的路程太长?核心功能点的入口是否放的太深?在这里你就是需要从宏观层面把功能或者体验方面的优缺点讲清楚,对于缺点方面要给出建议,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做。B微观层面这个就是对单独的页面进行逐页分析。比如功能方面的问题,某个页面的存在是否多余或鸡肋?这个功能放在这个页面是否合适?或者体验方面的问题,这个其实在你做准备的时候已经进行了记录,比如,某个按钮是否引导性够强?按钮会不会出现误导?视觉方面会不会有干扰?页面会不会很难看?交互是否够明确?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体验方面要注重第一感觉。同样,无论是功能还是体验方面的优缺点都可进行分析。 产品可能是1也可能是0.01,但作为运营,你需要做的是通过运营手段将其变成100,而不是纠结抱怨起点为什么是1不是2。 经历过几家公司的裁员之后,我认为做没有数据结果的运营工作是没有前途的,所有工作当以数据作为考核指标。有些可能现在光鲜亮丽,可一旦浪潮退去,谁在裸泳一清二楚。你应该去反思自己今天工作创造的价值,如果你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自己工作的数据结果在哪里,那恰好说明你所做的工作是毫无成长性,你随时可能被一个2000元的实习生所代替。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对他人的抱怨越多,就意味着你关注自己的时间越少。多关心下自己的成长吧,不要用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对他人的关注和抱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