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赞新零售社区

发帖
运营杂谈»有哪些发人深省的运营推广手段?

有哪些发人深省的运营推广手段?

Joven 2017-10-31 1149 浏览 0 评论 | 只看楼主 [打印]
传播扭曲效应是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层层扭曲,逐渐脱离其本来的面目,导致信息的真实度降低,甚至出现片面报道(大多是夸张、增值而非缩小、减值的)
比如一篇文章有90%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唯独10%的信息是虚假的,可是这10%的信息在文章中被放大了(通常用加粗、标红等形式展示),读者就会着重关注到这个10%的虚假信息,而忽视了90%的真实信息。
比如冠生园前董事长翁懋在旅游时,被猴子蹬掉石块砸中脑部死亡,引发媒体大面积报道,其中网易财经也加入了报道的行列。
与其他媒体中规中矩的标题不同,网易剑走偏锋,将标题取为“上海冠生园董事长被猴子弄死”,标题中将石块砸中脑部这段事实给去掉了,吸引用户关注。
当时舆论一片哗然,大众及媒体纷纷指责网易,随后网易财经发布了一份致歉声明,才得以平息。
传播扭曲效应一直是运营人员、营销人员常用的推广方式,在当前公众号时代也被发明光大了。
标题党就是其中的代表,当发生一个热点事件时,下面这个几种做法能提高文章的打开率及传播率:
1、聚焦传言
篡改原事件,着重描写谣言、传言环节的内容
2、发挥想象
主观的对事件展开联想,提出观点,放大事件的影响力,危言耸听
3、无中生有
追热点创作内容时,将“网爆”、“传言”等核心关键词去掉,使文章立意发生变化
4、雪上加霜
使用未经证实、不相干的配图、视频等抹黑事件,使事件雪上加霜
这四种方式都是内容创作者极其擅长的套路,能引起大量用户关注。但都是违规,轻重不一,不建议大家顶风作浪。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墨菲定律》里的案例是这样的:
警方在一宗盗窃杀人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警方将两人隔离,并分别跟他们讲清了他们的处境和面临的选择:
如果他们两人中有一人认罪,则坦白者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将被判8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认罪,则他们将被各判5年监禁;当然若两人都拒不认罪,因警察手上缺乏证据,则他们会被处以较轻的偷盗罪,各判1年徒刑。
那么,两个罪犯会怎样选择?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离监禁,并不知道对方的选择;即使他们能交谈,也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
那么在困境中任何一名理性囚徒都会作出如此选择:
若对方选择抵赖,自己选择背叛,会让自己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选择背叛,自己也要背叛,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还是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5年。
根据以上假设,两人均为理性个人,且只追求个人利益,选择背叛是个人的最佳选择。但以集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5年的情况好。
这就是博弈论中经典的囚徒困境,在电商领域也同时存在。
比如,你是一位买家,想在网上购买卖家的一件商品,购买的参考元素的价格和质量。
买家:
用高价买高质,低价买高质的商品,那么价值回报高。
用高价买低质,低价买低质的商品,那么价值回报低。
卖家:
用高价卖高质,低价卖高质的商品,那么价值回报低。
用高价卖低质,低价卖低质的商品,那么价值回报相对较高。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发现,买家和卖家的既得利益的对立的。买家赚了卖家就亏,卖家赚了买家就亏。
这就是囚徒困境,最终结果对于双方都是很差的。如果买卖双方能把价格和质量的条件进行修改,如果买卖双方的信息能更加透明,就能走出这种囚徒困境。
在做BD运营时,经常会发生甲乙双方博弈的情况,也只有当双方摊出底牌,互相妥协,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共赢。
在这种囚徒困境下,我们应该摆脱绝对的对错思维,思考是否有第三种选择,比如合作、双赢等。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由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通过修正最大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发展而来的。
卡尼曼(Kahneman )因前景理论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证明了这个理论的有效性及存在价值。
当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让我们来看一个萨勒曾提出的问题: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低于美国年均车祸的死亡率)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
那么现在请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如果说现在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医药公司花多少钱来补偿你呢?
在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来买药,但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这其实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在作怪。
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种相对不敏感的获得,而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损失。显然,人们对损失要求的补偿,要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病所支付的钱。
不过,损失和获得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使用的观点,可以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卡尼曼与特沃斯基的著名实验:在1987使用一个亚洲疾病问题,告知一组被试验者在美国可能有一次亚洲罕见疾病的爆发,而且预计有600人因此丧命。
现在有两种方案来应对:
方案A将救活200人;
方案B有1/3概率救活所有600人,2/3概率一个也救不活。
在这种积极框架下,虽然两种方案平均都可以救活200人,但72%的被试赞成方案A(即风险规避)。
而同时,另一组被试被告知:
方案A会导致400人死亡;
方案B则有1/3概率无人死亡,2/3的概率600人全部死亡。
尽管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但在这种消极框架下,78%的被试选择方案B(即风险偏好)。
而事实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救活200人等于死亡400人;1/3可能救活600人等于1/3可能一个也没有死亡。
可见,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参照点,比如是拿死亡,还是救活作参照点,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日常运营、营销、推广工作中,如果积极的描述某产品/项目/活动对用户有价值,而用户不动声色的。就使用消极的描述某产品/项目/活动对用户有价值,或许能打动用户。
我们常常看到的,“因为没有XXX,所以现在XXX”这种形态的文案,就是运用了前景理论,从而达到了推广目的。



用手机打开
收藏 2 ···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扫码
    • 回复

    • 评分

    客服工作时间是9:00-18:00,客服妹子当前不在线,若不能及时回复请谅解。试试右上角的搜索吧,论坛有丰富的经验贴、公告贴,相信一定能够帮到您~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