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在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场景,一桌子人围在一起吃饭,菜还没上来,所有的人都在低着头刷手机,整个房间鸦雀无声,一群人在ktv聚会,拿麦克风的人唱得声嘶力竭,观众们都各自窝在角落里低着头发消息或者玩游戏,手机屏幕的亮光映在脸上那么安静。
而我们自己经常也会有这样的时候,明明两个关系挺好的朋友约饭,见面寒暄之后却发现无话可说,只能低头找网友聊天;明明一群人在身边狂欢,但感觉自己就是人群里最孤独的一个。
为什么我们在互联网最发达的时代里,却像是天地最孤独的个体呢?
是因为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而让我们孤独了吗?好像并不是,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聊天更多了,分享出来的生活也更多了,但是看着跳动的赞数,却好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
我们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的生活,在微博与朋友圈渴望有人来认同;我们写下几百上千字的乐评影评以及观后感,在豆瓣知乎希望有人与自己共鸣;然而互联网实在太大了,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信息被刷下首页,我们渴望得到的认同,却被赤裸裸的忽视,于是孤独感被互联网进行了第二次成吨的伤害,不仅没有释放孤独,反而因为自己的渺小而被加剧。
于是大多数人选择合适的平台来选择性的释放一小部分自己——哪怕就连这一小部分也不是那么的真实,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足够缓解因为孤独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恐慌,起码有人愿意陪你说说话,听听你可能是从网上刚刚搜索到的见解,有人愿意因为你好看的脸或者丰满的乳房而献上赞美之言。
这是好的,人们需要认可与赞同,也需要通过别人之口发现想要的自己。 可是时间一长,那些激情慢慢退散下去,碎片化的信息和碎片化的人格展示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恐慌——到底人们喜欢的是我,还是那个网络里并不真实的形象。
我们愿意去展示的一面往往是风趣而幽默的,健康而活泼的,美丽而性感的,但再更深一点的地方,那个我们觉得别人不喜欢的自己,也是那个最需要得到认可的自己,被藏了起来。「藏」这个动作,加重了我们的孤独,因为无论是以什么方式与人交流,我们心里总会有一部分,期待自己能以真实而完整的形象示人,也期待人们理解、接纳和回应的,是我们真实而完整的自己,当这种期待得不到回应,我们就会觉得更加孤独。
就好像高潮之后人们会陷入贤者时间,狂欢之后,人们就会回落更深的孤独。
互联网对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影响,并不在于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与沟通,而是在于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帮助我们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帮主彼此互相了解和欣赏,再给予真诚和耐心,理解和包容。当我们通过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以完整的自己,与另一个完整人格交往时,也许就不会那么孤单了。
在早起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qq来沟通交流。论坛,贴吧或者是一些早起的聊天室,都是我们结交新朋友的渠道来源。而经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微信和微信公众号,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难以撼动的最大巨头。
合适的微信公众号会吸引一大批爱好相同,志趣相投的粉丝,我们称之为精准粉丝,毫无疑问,这些人一定是可以聊到一块的,在某些方面,他们有共同的认识和爱好,相同的见解和经验。但如何把它们凑到一起,是每一个运营者都曾费心去思考的问题:早期通过后台回复保持互动,并定期将有趣的聊天记录制作成有趣的图文推送出来,让大家看到后台有这么多有趣的粉丝;后来学会了拉粉丝群,可以通过加微信群来和这些相同看法的人一起聊天;再后来微信开通了留言功能,粉丝可以直接评论,但需要后台运营者同意后才能发表出来,没办法做到实时沟通。
有没有办法让这件事变得简单起来呢?
后来我们发现,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社区或者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大体来讲,它可以拥有上述的所有优点:基于相同兴趣,易于交流互动,方便跳转关注……等等。
茫茫微社区中,我们找到了粉丝圈。和传统微社区相比,粉丝圈更大的优势在于,他并不是依赖于公众号的一个社区,相反,他更像是一个给微信号提供服务的社区平台。
平台不仅保留传统的投票、活动、话题等功能服务,更符合现在知识经济的大流,应用打赏、悬赏等功能实现付费问答。更有基于微信流行的红包,衍生出红包广告功能。
微信公众号的推广设置,使得更多人可以通过粉丝圈接触到你的公众号,使得粉丝圈成为了运营小助手。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了,粉丝也就增加了。
粉丝圈助力了公众号的涨粉、互动、变现,成为了最专业的社区解决方案。
孤独从来就不会毁掉一个人,相反,把自己拼命塞进一个不合适的圈子,佯装自己不孤独,才会彻底摧毁一个人。没有一种孤独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在合适的地方找到适合自己存在的方式,主动从孤独中走出来。
本帖最后由 Cuky薇 于 2017-3-28 11:2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