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赞新零售社区

发帖
会员俱乐部»熙语说· 12月5日-得到半年营收1个亿,罗辑思维带给咱启示

[每日熙语说] 熙语说· 12月5日-得到半年营收1个亿,罗辑思维带给咱启示

有赞-熙语 2016-12-06 1808 浏览 2 评论 | 只看楼主 [打印]



我一直是得到的忠实用户,今天看到这篇文章,必须转过来给大家看看,好好学习学习

一、先看看数据


哈哈,标题有点俗气了,但是数据是真实的。晚上听得到app的例会直播,脱不花先上了一组数据:

app用户数:351万
日活:27万
订阅:76万




听完直播,我又“闲得无聊”去看了一下几个头部订阅,还做了个表格,以飨读者你,和我自己。


14个top内容订阅数加起来48.6万(app总订阅76万),每份199,粗算下来就是差不多1亿了,这还没算其余二十几万订阅,比如每天听本书,听杂志,精华笔记整理等费用。

而距离第一份头部内容“李翔商业内参”上线日,2016年5月28日,刚刚好半年,这速度,可真快。更重要的是,人家利润还高,因为生产成本低呀,营销也没怎么花钱,当然很大一部分是账号主体自身影响力的一次性变现。另外,每次看到连岳文章下的打赏,和广告,如果在这里,绝对也是爆品级了,555题外之话。

这14个账号我定了5个,我这个客,消费单价是1000+了。打开最多的是李笑来,因为和当下的自己有需要,也因为,他每周一个概念的频度,让我这个“精神带宽拥挤”的用户,有了点揣摩和串联的时间。另外,他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繁殖性和累积性,而不是新闻报道,下个月就失效的那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万维刚的日课,出现了两个小爆品,《未来简史》、《混乱》的系列解读,让读者提前看到了国外新书,比出版社翻译还快了一步,这叫效率。此外,系列解读,有点读连载小说的感觉,很过瘾。

其实我的认知是超载了,如果要把所有订阅都看过的话。所以可以看到,一部分用户,订了是不看的。以李翔商业内参为例,8w多的订阅,打开率平稳在2w多左右,四分之一。

最近学到一个新词“illusion of competence ”,翻译过来就是“能力的幻觉”。当我们买书的时候,以为买了就有知识了,当我们心急火燎读完了,以为就成为自己的了。同样的,当我们花钱订阅了知识,其实是缓解了一部分焦虑,害怕落后别人,害怕漏掉新知。我们买了不看,但是焦虑却治愈了。就跟我买书一样,看书速度永远跟不上买书速度,还乐在其中,自我安慰,这是“瘾”。

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应用,永远是个问题。但是知识打包成商品,一锤子买卖,卖出去了也就不用为效果承担责任了。这也是罗胖“聪明”的地方,199包年,不退不换不麻烦,虽然很多人的订阅沦为了“健身年卡”——一年看不了几回,但还是有人乐此不疲。但是,是不是有一种“按效果付费”“社群监督”的方式实现“健脑”,值得想象。

2、知识内容の产品化


还记得“下厨房”的CEO当时选方向的一句话:百度指数显示,搜“菜谱”的人大幅上升,说明那时人们在网上找菜谱的需求在上涨,于是做了“下厨房”。

还记得“唱吧”的CEO陈华当时选方向的一句话:AppStore上排名前几十的app进行分类,找到用户需求上涨,但是没有出现大头的方向。按照这两个指标,发现唱歌app特别多,但产品bug都很多,于是找到了这个“上升的赛道”,顺势而为,单点突破,实现了用户数的猛增。

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选方向选赛道,也许会有点启示。

我不断在思考一个问题“内容的重构”、“知识系统的梳理和重构”,对于各个行业都是需要的,所谓“精神消费也要升级了”。从“百度知道”的菜谱,到“下厨房”的图片+文字的菜谱分类,再到短视频时期的“美食台”“日食记”“日日煮”,再到直播的“香喷喷的小烤鸡”,每一次内容形态的迭代升级,背后的菜谱的主结构其实是不变的,比如,宫保鸡丁怎么做,这个做法是大体不变的,变得只是形态和架构,也许是制作更精良,也许是更好看了,也许是更系统了,这是微创新。

每一次内容载体的变革,都迎来一波新的创业机会。就像从微博到微信,在荒野上开垦,就看谁最快熟悉这块土地的适应性,野蛮生长了。不变的是“底核”,改变的,是内容的形态,结构和适应时代的改写。

为了适应这个变化,内容产品经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内容本身是不值得的,内容的重构,内容的切割,内容的产品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得到app的启示是什么呢?我个人更愿意相信,这是李翔、李笑来等知识达人,个人影响力的一次变现。得到,提供的是什么呢?产品化。

一、将知识口语化。这个值得借鉴,不说生僻的词,不掉书袋,尽量让耳朵听就能理解。

二、将知识结构化。提炼出认知升级的点,新,奇、鲜的观点让你记住,满足“知道分子”的需求。也可以说是“省时间”。

所谓的产品化,这是一种玩法,省时间的利器,单位时间内记住“新知”的需求,以及“害怕被时代遗弃的焦虑”,也被治愈了。

But,除了省时间,还有一句话怎么说?“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浪费,这又是另一种态度了。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找一群喜欢的人,一起浪费时间,会不会是另一种业态。

But,除了省时间,还有就是“要疗效”,我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深入了解一个细分知识,比如,李叫兽的14天学习计划,三节课的两周课程,又是满足“某种程度的系统化的需求”。

出版,传媒,教育,这三个常常混淆,也亟待跨界。除了书、文章、专栏、视频等形态之外,会不断有“新的知识单元”出现,长什么样呢?也许是新物种吧,我也不知道。

3、关于得到app的用户


三百多万的下载用户,大概都是什么画像呢?我很好奇。脱不花在今天直播时说了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后台显示,用户的昵称有很多重合的,其中稳居top1的是“在路上”,哈哈哈,后来她又问了个朋友,说是“上进的”意思。想起14年那个创业项目,“迷茫且上进”的用户定位……


你能想象得到/罗辑思维的用户,和读库的用户,有哪些不一样吗?读库的六哥接触过一次罗辑思维的用户后,跟脱不花说了一个词“暴躁”,用户都很急,很焦虑,都想创业blahblah 时代的焦虑者,不知道这种“暴躁”背后的知识成瘾,和“放纵”背后的娱乐至死,有没有什么相通之处,值得思考。

可以肯定的是,主流的互联网内容,一定会一直迎合人性,比如,爱美,缺爱,怕死(蔡文胜的六字总结),大胸妹子和搞笑段子也一定会层出不穷。只是随着时间的进化,有更好的东西出现时,还是会吸引到一部分对的人,让时间变得更有味道一点点。

4、做产品就是做服务



罗胖说到,做产品就是做服务。好比送餐的,你得满足三个点,才能成为服务好。“好吃、不贵,还方便”。做内容产品也是,站在用户这边,从用户的吸纳特性和吸纳容量出发,给出特定剂量,刚刚好能满足。

另外,补充几个概念:

“后真相时代”,特朗普的当选,媒体声音的混搭,给我们的启示,事实本身不重要了,观点和认知变得越来越重要。

“交互”,交互界面好,friendly,agreeable,友好,宜人,最容易被消化吸收。另外还有对象感和舞台感,这里推荐“明白了妈”短视频,“樊登读书会”,不看画面只听声音,那个感觉出来了。


“主体间性”,这个词是我以前读传播学得时候记住的一个词,英文interactivity。今天罗胖特别强调了这个词。意思是,真实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在关系中,才成其为真实的存在。钱,之所以成为钱,是因为流通中交换,彼此建立连接。钱上卡上的一个数字,但是背后流通起来的关系,带来价值的交换。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提问:世界上真有标致的汽车公司吗?是那座楼吗?是银行账户吗?是卖的车吗?是员工吗?是商标吗?把每一部分拆除掉,标致都不会消失。脱离主体本身,找到主题间性,才能建立真正的关联。

555说起来有些拗口,其实就是,你们交换了多少能量,你们就爱得多深。没有交换过能量的人,只不过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个体。就像好的感情,不是一味的付出,好的父母,不是一味的牺牲,而是,两个主体间,彼此参与,相互给养。

什么叫做主体?罗胖举了个例子,还挺形象的,小时候你考试得了98分,妈妈会问你,还有两分错在哪里了?考了100分,妈妈说,不要骄傲。呵呵,不要骄傲也不要满足,圣人啊,可是很多家长就是这样带孩子的。这叫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主体。主体间性是不通畅的。

还有个卖桃子的例子,有一个朋友,去年卖桃子,自己采摘回来,包好卖给用户,用户买单的少。今年让用户授权,帮助用户去园地采回来,哇塞,七八倍的利润增长。这不就是参与感嘛555

PS:思考还在继续,用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表示就是,在路上,哈哈哈。




今天是学习计划第127天~感谢罗胖,加快了我们的认知升级,更好的理解这个社会,这篇分享希望能给你带来新的认知,一起加油吧


用手机打开
收藏 ··· 回复
    韩医   VIP商户   2016-12-0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得到的用户罗胖的粉丝呢

      有赞-熙语 钻石   2016-12-06 | 只看该作者
      韩医 发表于 2016-12-6 10:52
      我也是得到的用户罗胖的粉丝呢


      哈哈哈,你最棒

        1跳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扫码
        • 回复

        • 评分

        客服工作时间是9:00-18:00,客服妹子当前不在线,若不能及时回复请谅解。试试右上角的搜索吧,论坛有丰富的经验贴、公告贴,相信一定能够帮到您~

        复制成功